导读:疫情当下更要注重地方债风险防范,尤其是防止道德风险,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。

  作者 | 第一财经 陈益刊

  为对冲经济下行压力,近些年稳投资发力,为弥补资金缺口,地方政府发行债券规模越来越大,今年疫情之下更是如此。

  财政部数据显示,截至2020年5月末,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约24.2万亿元。这只是地方政府显性债务,隐性债务规模官方尚未披露。

  与地方政府举债规模越来越大相反,受疫情冲击和大规模减税降费影响,今年财政收入大幅下滑。

  前5个月,全国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同比下降10.4%,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同比下降3.1%。

  因此,地方偿债压力越来越大。为了缓解这一压力,地方可以借新还旧,但必须在财政部批准的1.84万亿元总额限额内,这一额度创新高。

  笔者与地方财政人士和专业人士交流发现,一个值得警惕的苗头是,疫情之下中央对地方支持力度越来越大,由此一些地方相信,地方债偿债责任最终中央会兜底,个别地方甚至不顾风险大肆扩张举债,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偿债风险和道德风险。

  “谁借钱,谁还债”是当前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一条基本原则。为此财政部多次重申,坚持中央不救助原则,坚决打消地方政府认为中央政府会“埋单”的“幻觉”;各省份出台的文件中也有类似申明,目的就是防止地方政府将其债务风险向上级政府转移,最终由中央政府“埋单”。

  疫情对经济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,中央财政将全力保障地方财政的正常运转,尤其是地方“保工资、保运转、保基本民生”。为此,中央财政新增2万亿元资金全部直达地方,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增速创近些年新高。

  但中央财政全力保障地方财政正常运转,并不等于地方可以不履行偿债责任,甚至借着“稳增长”之名不顾风险大肆举债。地方必须打消这种念头,严格落实地方政府债券到期偿还责任,确保地方政府债券不出任何风险。

  尤其是疫情当下,更要高度重视债务风险防范工作,决不能因为地方财政困难,就通过各种灰色渠道乱举债而增加政府隐性债务,这是饮鸩止渴。

  财政、审计、纪检等部门应严格监管这一现象,对违规新增隐性债务露头就打,严肃处理、公开问责,以儆效尤。

  当然,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也需要加快财税体制改革,尤其是厘清上下级政府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,防止“上级政府点菜、下级政府埋单”,增加基层财政负担。

海量资讯、精准解读,尽在新浪财经APP

责任编辑:李铁民